建筑知识
    主页 > 期刊导读 >

王其亨

1947年出生

1964年入学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学士)

1982年入学天津大学建筑系(硕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天津市海河杯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2014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术上主要以大规模古建筑测绘、明清皇家陵寝和园林、古代建筑图学、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世界记忆遗产),以及传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等研究见长;10多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

30多年来,持续组织数千名师生完成了数十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的测绘,以及相关修缮设计、复原设计及保护规划工作,其中多项规划获评省部级一、二等奖,2007年创建了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已培养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16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清代御苑撷英》《风水理论研究》《中国建筑艺术全集·明代陵墓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全集·清代陵墓建筑》《古建筑测绘》《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等专著。

具有解释学性质的史学研究,就像运用汽车后视镜向后看,实质却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一如孔圣人谆谆教诲的那样:“温故而知新”以及“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我看来,中国建筑史学诸多先驱的成功实践和成就表明,要破解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奥秘,除了以天下公器的虔敬心态,淡泊宁静、身心与共地投入之外,有三项基本功应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古代建筑遗存的测绘研究;二是相关文献档案的发掘和整理;三是古代建筑设计理念、方法及其价值观的探析。

更重要的是,对研究方向以及具体课题的定位,作为“前理解”,必须具备史学的眼界,认真考察相关领域的既有成果,尤其是研究方法,尊重之、消化之、传承之,并继往开来地充实之、完善之。与此同时,当然还须具备跨学科乃至跨文化的“大历史”的视野,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勉力推进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

秉志以上理念,在中国营造学社以来诸多前辈、同仁乃至后学的激励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持续支持下,在众多相关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中,涉及中国建筑史学,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也深感荣幸地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添砖加瓦的工作。

惶恐之余,时时铭感心中的一段箴言,驱使我不揣浅陋,应诺了这一嘱托。这段高瞻远瞩、语重心长、感人肺腑的话语,出自朱启钤先生在1932年3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1期首发《哲匠录》时,刻意作《序》的声明:

“顾念作始本难,而兹业又复伟大,原非竭一二人之驽钝所能集事。同人不揣绵薄,创此‘椎轮’,冀以嘤鸣之诚,幸获丽泽之益,而俾‘大辂’之成。博洛君子,或饷以资料,裨补其阙漏;或锡以鸿文,纠绳其谬讹。

对其伟业,既勇于开拓,不惮绵薄、阙漏或谬讹,更尊之为天下公器,向社会开放,集思广益,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中国营造学社一以贯之的这种精神,无疑是永远值得后继者在身体力行中弘扬光大的。”□(节选自《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前记)

1 北京市北海保护规划2 《风水理论研究》3 《北海》(主编)4 《颐和园》(主编)

5 《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6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7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明代陵墓建筑》8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清代陵墓建筑》

1947年出生

1964年入学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学士)

1982年入学天津大学建筑系(硕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天津市海河杯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2014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术上主要以大规模古建筑测绘、明清皇家陵寝和园林、古代建筑图学、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世界记忆遗产),以及传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等研究见长;10多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