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知识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方式,以夯土、板筑、土坯

我国有5000多年的古城建筑历史。从夏商周到明清,从都城到总城,近千座(不包括明清县城建筑)。这些宏伟的建设工程,足以展示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我国虽然有许多城市和遗迹,但我们对工事的建造方法却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历代遗留的文献有限,没有直接的资料可以查阅,所以我们重点介绍这些古城建设方法。学者们只能根据现有城市的废墟进行推测。 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张玉环(曾任建筑师梁思成书记)考察多座城市,一步步揭开古人的建造方式,意外发现了建筑“脚手架”今天常见的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被采用了。通过专家张玉环的亲自考察和研究,许多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知识一一揭开。


郑汉古城新发现 1971年,张玉环教授在考察郑汉古城时,发现北城墙东部有一个大洞。洞宽4米,南北5米,东西9米。估计有45平方米。这个洞是农民为了储存木材或粮食而在城墙上挖的。 张玉环教授进入洞内,发现了古人在建城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从痕迹的形状看,有80cm的圆形柳条筐,还有一根六七米长的绳子,一根两米左右。这些建筑工具虽然已经没有损坏,但还是可以大致判断当时的情况。


“这些古人修城墙的时候,先用圆筐填土,然后用绳子把土拴在筐子上,最后两个人用杆子把装满土的筐子举起来一步步运到城墙上,一层一层夯实,城墙就这样建起来了。” 因为郑汉的古城大部分还存在,尤其是城墙地基保存完好,张玉环教授不仅了解了古城的建筑工具,更重要的是,他还了解了古建筑技术。 高大厚实的城墙表面,布满了成排的洞。经测量,孔的直径为15厘米,孔之间的距离为70或80厘米,上下两侧的距离约为两米,排列得相当整齐。通过对这些洞的数据分析和修复,我惊讶地发现,这些洞竟然是城墙建设中的“脚手架”洞。


虽然这些洞在施工完成后会用土封住,但是经过风雨、日晒雨淋,这些洞里的泥土全部脱落,早在春秋两季就被发现了.期间采用了“脚手架”的施工方式。当时,古人用单排杆子搭建脚手架。 首先,将杆的一端插入墙壁,深度约25厘米,另一端系在立杆上,杆与杆之间放置跳板。古老的工艺和所需的材料也是跳板。如果你穿上现代风格的衣服,乍一看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现代工人。这种“脚手架”的施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脚手架的木杆有时会出现裂缝。这些工匠将麻绳系在杆头的裂缝上,然后将木杆和麻绳一起插入孔中。这是郑汉古城的西墙。其中一个被一排洞发现,因为他们在圆形洞壁的内侧发现了用木杆缠住的麻线痕迹。这一幕可以说是很难看到。站在这样的地方,你能想到在建造过程中,古人是怎么把木杆插进洞里的?木杆是怎么裂开的?工匠用麻绳缠绕的过程,这种让人联想到画面的痕迹,确实是一种珍贵的材料。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想知道古代建筑城市用的是什么工具? 今天的城建工具种类繁多,包括搅拌机、起重机、抹泥机、电焊机、电锯、塔吊等一系列现代化设备,但在古代,不可或缺的只有三样分别用于建设城市的工具。它是石公羊、铁公羊、木公羊。 公羊,是古代建筑城市的重要工具,即“公羊头”,很多古遗址都出现了“公羊头”,其中战国时期较为常见,公羊分三种,即上述的石锤、铁锤、木锤。 木公羊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历史。木头的种类很多,但选择硬木。木槌有大有小,大头朝下; 石羊也分大头和小头之分。秦代阿芳宫出土的石槌,直径30厘米,高40厘米;陕西还出土了汉代石羊,属圆锥形,高7.7厘米,孔径15厘米; <跨度> /跨度> 铁公羊,现有的铁公羊并不多。河南舞阳协古洞遗址出土的金代铁公羊,直径16厘米,长20厘米。柱塞呈圆形,底部平坦,中间有一直径10cm。圆孔用于插入杆。手握木棒进行夯实,一人即可完成。


古城墙都是用泥土和石砖砌成的,但石砖多为明清时期所用,所以在此之前,土的作用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