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知识
    主页 > 综合新闻 >

副中心三大建筑主体结构全完成

记者近日从北投集团获悉,该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面竣工。

“三大建筑”项目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的市民文化休闲群体,是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组件。

城市副中心剧院,又称“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来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输物资的船只,集表演、艺术创作、文化教育、现场体验项目按照世界一流剧院标准设计建设。它将满足各种世界级演出的要求。未来将呈现一批弘扬中华文化、包容世界经典、宣扬民族气质、引领时代潮流的优秀艺术作品。作品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和感官体验。

市副中心图书馆,又称“森林图书馆”,定位为现代化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等功能于一体,学习分享。 ,将森林景观与图书阅读区融为一体,进一步提升图书阅读的人文体验。

大运河博物馆又名“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自古运河景观中的船、帆、水三要素,定位为智慧综合博物馆。集收藏收藏、开放展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保护修复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阵地。软实力,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

据了解,4月20日至30日,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城市副中心剧场项目将逐步实现主体结构的封顶,城市副中心的中心图书馆工程将于6月8日竣工。 钢结构屋面在日本实现,仅用半年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三大建筑”主体结构屋面任务,进一步展现“副中心速度”和“副中心品质”。

重大工程建设进入“智能时代”

分中心工地机器人大显身手

近日,记者走访城市副中心综合枢纽站项目发现,大量机器人设备应用于施工现场,不仅大大解放了人力,而且显着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城市副中心综合枢纽站基坑南侧为钢筋加工棚。棚内,一台钢材加工自动化机器人正忙碌着。它不仅可以根据要求以毫米为单位切割钢筋,而且可以非常精确地穿线钢筋。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样的自动化设备每天可处理100吨钢筋。撇开它不说,一天需要数百名工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工人只需在显示屏上输入钢筋半成品的规格、型号、数量等数据,机器人就会自动拉动钢筋,不仅可以将钢筋拉直,而且可以将钢筋加工成各种不同形状的构件。

伴随着“刺”的焊接声和飞溅的火花,粗大的牛腿梁上,逐渐形成了鱼鳞状的焊缝。负责这项工作的是现场焊接机器人的新成员。一次焊合格率为100%,大大减少返工的发生。

“牛腿梁的焊接必须达到一流焊缝水平,不得有裂纹、焊缝、烧穿、弧坑等缺陷.,就算是有经验的工人也不敢拍胸口说不会犯错。”据技术人员介绍,焊接机器人可以保证一致的焊接质量,记者注意到,机器人完成的焊缝间距一致,波纹平滑,直观地反映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p>

还有一起忙碌的BIM收单机器人,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总建设规模约139万平方米,地下总建设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基坑内需要确定的测点数以百万计,基坑周围还有大量的市政管道和建筑物。”项目部工程技术处处长刘玉林表示,BIM放款机器人可以直接将BIM模型中的数据转化为现场精确点,以往测量和设置3人配合的出线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操作放线机器人即可完成。

应用多项智能设备,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重大项目已进入“智能时代”。


来源北京晚报

< span>记者陈强

工艺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