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红色建筑为何要强化本地化表达
农村红色建筑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大多存在于革命旧址,或为纪念特定事件或人物而建造。它们记录着辉煌的历史,同时又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分不开的关系。文化景点。
山东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传统。据统计,齐鲁土地上散布着2449处革命遗址,留下了大量红色旧址和纪念设施,如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支部旧址、八路军115师指挥部、沂蒙红嫂纪念馆等。 目前,面对大量单一形态的农村建筑和日渐衰败的历史资源,加强对这些农村红色建筑的地方研究和加强农村红色建筑的本土化表达,可以更有效地动员和激发公众对红色文化的传承。
“此时此地”的设计理念:
历史记忆的空间唤醒
“此时此地”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原则,强调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尊重原始环境。乡村红色建筑的修复设计与建设,是将红色建筑置于具有“原生态”特征的乡村场地,使红色建筑与周围的形态特征融为一体,再现空间的历史性。网站的内容将带给访问者。身临其境,聆听声音的感觉,唤醒了他们对革命时代战争岁月的历史记忆。具体而言,通过地域特征的提取和空间形态的重塑,将红色文化内涵展现在多个维度,红色建筑被赋予了“生于此处,长于此处”的形态特征,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内涵。
“红骚精神”是沂蒙精神的象征之一。它不仅凝聚了革命战争时期军民情深的普遍意义,也承载着沂蒙精神的独特内涵。 2011年1月,全国唯一一家全面系统地展示“红姐妹”的专题纪念馆、全国唯一一家以普通百姓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姐妹纪念馆在马木乡常山庄村落成,临沂市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临沂市沂南县麻木乡常山庄村,体现了“此时此地”的设计理念。纪念馆并没有刻意追求纪念性建筑的巨大空间形态,而是刻意保留了抗战时期幸存的村庄的原始风貌和石屋。建筑与景观紧密结合,形成轻松的空间序列。除了轻微的平整工作外,场地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相反,它符合村庄的地形和建筑肌理,与周围的群山自然形成了对话。造型设计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结合常山庄的乡村风格,通过精妙的原生态设计,展现革命战争时代沂蒙红嫂的朴实无私的爱。
可见,乡村红色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特定的思维方式、特定的建筑形式、文化特色来表达。将“红嫂”的内涵转化为“此时此地”的形象表达,不仅实现了沂蒙山乡村建筑的最佳诠释,更还原了无私奉献的深情历史场景革命战争期间旧区的人民。如果忽略红色文化的具体背景和环境,就无法充分体现红色建筑的历史意义。
“修旧如旧”的原则:
红色文化的沉淀
齐康院士曾说过:“历史是一种通过转化和还原,将当时的情况再现在人们面前,让与时代有距离的人能够理解。同时,记忆是一种情感,必须用智慧来表达.”这座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也是一个不断文化沉淀的过程。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关系到现代人居空间和历史的深厚内涵的延续,也蕴含着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内涵的积累。它的“修旧如旧”并没有保持它的形状和肌理,却意味着在用现代技术修复的过程中,必须保留红色建筑的原始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原始形态。 ,以及红色建筑遗产信息的真实性。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支部旧址位于聊城市沉县大张家镇红庙村。是抗战中后期的冀鲁豫边区党委、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支部所在地。冀鲁豫边区是当时全国最大、唯一的平原抗日根据地。素有“钢铁蒲扇,华北小延安”之称。 2012年,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开始按照“以旧还旧”的基本原则进行修复。在保持原宅址完好的同时,新建3栋民居,一门约120米的围墙,形成占地约15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 .在修复和施工过程中,新建部分还使用了收集到的原砖瓦,利用原有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历史场景。
旧址改造后作为展览空间,结合室内展览布置进行大量场景修复,向观众讲述革命过程,传达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家在冀鲁豫边区与党领导人民的顽强斗争。不朽精神的钦佩。鲁北主院为主展厅,包括一、二展厅。古色古香的庭院、青砖墙、青灰色瓦片诉说着革命的过去。传统朴素的空间唤起了人们对革命时代人居环境的感受。记忆。鲁南大院是第三个展厅,展示了中共七大的发展历程和冀鲁豫交界地区。为体现红色建筑所蕴含的归属感,除了通过室外空间诠释传统建筑符号和地域文脉外,还利用展厅内部空间提升室内展览空间的氛围。通过历史场景的还原,通过空间记忆的强调追溯当地艰苦的生活场景,用叙事设计强调展出建筑的红色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