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知识
    主页 > 综合新闻 >

彭小军:史前陶瓦与窑洞式建筑的关联性蠡探

【摘要】陶瓦是史前先民的重大发明,是推动古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性材料。迄今发现的史前陶瓦主要集中于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及周缘地带。该地区的主流建筑特征以及陶瓦本身的形制、制作工艺表明,史前陶瓦的组合方式及其搭载的建筑形式具有多样性。对出土情景、空间分布、现代民居案例的进一步观察亦提示我们,史前陶瓦用于窑洞式建筑的可能性不应被忽视。二者之间的关联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史前陶瓦的产生和形成背景。

碧瓦飞甍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最美印象。陶瓦的使用不仅提升了房屋的防水性能和美观程度,而且直接推动了传统木构建筑技术体系和关键材料的发展,因此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年代节点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作为早期物质文化史研究的主要途径,考古学在陶瓦溯源的相关探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重点遗址的持续发掘和区域系统调查的不断开展,陶瓦的产生被追溯至久远的史前时期。新的考古材料激发了学者们关于史前陶瓦的多视角讨论,从最初的陶瓦识别和形成年代辨析,到使用方式的讨论,再到类型分布、文化归属、社会意义、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空间背景和形成动力的角度看,陶瓦是人类在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与当时的居住方式和建筑传统密切相关。故本文将以史前陶瓦的考古发现为线索,从宏观地理分布的角度,并结合现代民居的形态案例,探讨史前陶瓦与窑洞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进而为陶瓦的形成背景观察提供信息支撑。

一、史前陶瓦的出土情况

迄今为止,史前时期的陶瓦主要见于山西临汾陶寺,陕西宝鸡陈仓桥镇、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甘肃灵台桥村和蒋家嘴、泾川俭头等遗址。

1.陶寺遗址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2002年,陶寺遗址出土了104片陶板状器物的残片。多为夹砂灰陶,并有少量泥质、夹炭陶。正面除了饰篮纹、绳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等,也有素面者,背面多附着白色浆或泥垢,年代为陶寺文化中晚期(图一,1)。何驽先生认为其很可能是早期陶瓦,也有学者提出陶砖说、厨房用砖说等不同的认识。从出土背景看,这批板状陶器主要见于 2002年发掘的IT5126的H42、H38、H34、H36和横跨IT5026与IT5126 的HG8 之中。共存的遗物包括生活类陶器、白灰墙皮、漆木器残件、骨器、陶鼓、灶块、夯土块以及人骨、动物遗存等,大多属于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2.桥镇遗址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2009年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在遗址偏北部的断崖上发现一座白灰面半地穴房址。在房址白灰面上部堆积中可见筒瓦、槽形瓦残片等(图一,2),为泥质红陶,并施加篮纹。同时在遗址其他区域也采集到筒瓦、板瓦、槽形瓦等建筑残件。根据共出的陶器判断,这批陶瓦的年代当在龙山文化时期。

3.蒋家嘴遗址

位于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稔沟村蒋家嘴社。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达溪河流域开展的调查中,于该遗址采集到2件筒瓦(图一,3),为夹砂红陶,饰篮纹,两侧以附加堆方式增加泥条凸棱。根据陶质、陶色、纹饰等特征判断,其年代可能为龙山时代。

4.桥村遗址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屯乡桥村社。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遗物以齐家文化为主,但在相关简报中未明确报道是否出土陶瓦。后来,付海龙先生文中介绍该遗址曾出土一批陶瓦,包括板瓦和筒瓦,为橙红色泥质陶,外壁饰篮纹、绳纹和附加堆纹,并提及这批陶瓦属于龙山时代的齐家文化。宋江宁、马明志等先生则明确提到在该遗址调查时采集到一批槽形板瓦,且数量不少,同时参考其他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瓦将其年代暂定为龙山时代(图一,4、5)。

5.俭头遗址

位于甘肃省泾川县玉都镇郭家咀村。泾川县博物馆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俭头遗址采集到泥质红陶篮纹筒瓦 1件(图一,6),时代亦可能为龙山时代。

6.芦山峁遗址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2017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在遗址 1号院落的地面和倒塌堆积中发现了大量的筒瓦和板瓦,同时在地层中也出土了少量的陶瓦(图一,7、8)。板瓦内侧和筒瓦外侧以贴附方式施泥条凸棱。根据最小个体数统计,出土筒瓦总数大约60件,板瓦总数近70件。从公布的资料来看,这批陶瓦以泥质灰陶为主,并有少量夹砂灰陶。出土陶器和1号院落F2房址D1柱洞内猪下颌骨牙齿的测年数据显示,相关遗存的年代当在龙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