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筑圈刮起“中国风”
全球知名建筑网站Ar chDai l y于近期公布了2021年度建筑大奖的名单,中国项目夺得5席,涵盖了文化建筑、服务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构筑物这5个类别。这是网站举办的第12届评选活动,由读者自主票选出年度最佳项目,共收到了超过20万张选票。中国项目能屡获优胜,证明了“中国风”在全球建筑圈占据了越发重要的话语权。
据百度词条解释,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对应的英文是Chinoi se r ie,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这种风格早在17世纪末已流行于欧洲,至今仍被运用在服饰、音乐、电影、建筑、家居等领域。
但基于当下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这股“中国风”不再是浅层次的元素组合或符号拼贴,而是一门根植于中国土壤的设计哲学。一方面来看,获奖的中国项目融合了时代、文化和地域的多重属性,所谓“天人合一”;另一方面看,每个项目又各具特色,设计团队基于现实的条件,表达了独创性的见解。基于这两方面的前提,我们才能较为客观地看待中国建筑。
【中国风,不是元素组合】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千姿百态,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从今年这份获奖名单中,也能看到这种丰富性:既有寄情于山水间的“阳朔竹林亭台楼阁”,也有位于河谷地貌中的“金樽堡”,还有一座“七舍合院”,由它续写着北京胡同里的故事。这些建筑外形新颖,又蕴藏着建筑师的智慧,值得你放进未来的旅行计划中。
阳朔竹林亭台楼阁,摄影:Arch-Exist 存在建筑
阳朔竹林亭台楼阁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阳朔山水甲桂林。项目就位于阳朔县印象刘三姐园区,这里曾因张艺谋创作的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刘三姐》轰动全国,转眼已超过15年。园区的自然景观极富戏剧性,无尽的绿植环绕着破土而出的石山,但园区的核心空间仅为园区岛屿的两端,而占据大部分空间的中间区域仅仅作为消防疏散和交通流线来使用,非常可惜。
因此,叙向建筑设计事务所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维持现有的大部分结构,借助竹子这种材料打造出新的空间。新的建筑通过引入两个新的空间体系,可融入现有环境中,形成新的体验。第一个体系“竹灯未央”,即手工竹编制成的灯笼结构空间,以园区竹丛在空中交错形成的拱状门洞为原型。它们散落分布在访客入场流线的区域,来作为入场前的空间节点。另一个体系“手工竹艺长廊”,在竹丛之间形成一层手工编织高低错落的“竹网”,提供了可以避开常规降雨的步行区域。
据设计师介绍,竹灯和长廊都采用了同样的竹编工艺。当地的工匠团队通过火烤加热来使竹片弯曲成形,并随机将竹条相互穿插缠绕。其内外两侧都由手工切割的竹条绑扎,不用胶水或钉子来固定,最终形成了光线随机穿透的效果。
设计师还利用视错觉创造趣味的体验感。刚进园区时,体型较小的竹灯会发出斑驳的光线信号,吸引着访客向园区深处走去;而随着行进,才发现先前远远看到的小灯,其体量越来越大,居然可以成为供人使用的空间。长廊的竹棚沿着岛的边缘伸展,乍看之下似乎没有支撑,好似飘浮在竹丛之间,而真正的结构柱隐匿其中,从其立足点开始向上向外旋转而扭曲,模拟着竹子的生长状态,十分有趣。
在竹棚下行走,光线透过竹棚散射照亮空间,抬头可见一片金色的光辉。入夜之后,藏在竹棚之内的灯光透过缝隙照亮地面,形成浪漫梦幻的体验。
金樽堡,摄影:周利
金樽堡
金樽堡之名,取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建筑位于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二郎镇地处川贵两省交界的赤水河谷,该区域是中国优质酱香型白酒的产区。其作为郎酒庄园建设启动的第一个项目,前后历经九年的设计建造才完成,主创建筑师林晓光希望弱化以往酒厂工业建筑的属性,赋予其新的形象和功能。
地块位于沟谷之中,近百米高差给设计带来了难度,也成为了最终的特色之一。设计依山就势,利用栈道、电梯、扶梯、屋顶平台等方式,将各个建筑单体串联起来,并且形成了一条连续的、变化的参观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