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本科生毕业展
前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线上展览如期而至。本次展览包含了7份毕业设计,由8位老师指导、9位学生完成,以论文、设计,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呈现,囊括了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城乡规划等多个方向。在这些作品中,有的聚焦于历史城区的当代复兴,有的致力于为设计带来认知方式上的革新,有的关注于特定功能空间环境要素的再评判。这些课题作为学生本科能力与学识积累的集中展示,体现了过硬的探究与设计的能力和对历史、城市、人居等问题的关怀,对今后建筑学院学生应关注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一城所系
作者:孙子荆(大五-建筑设计)
指导老师:韩孟臻
“威尼斯综合症(Venice Syndrome)”已成为历史保护的通病——多样性的表象下,存在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千篇一律。历史街区和古迹在空间和业态上与现代城市割裂、“孤岛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城市中的普遍现象。历史建控地带作为近年来开发投资的热点,五花八门的建筑实践和方法论也引发了大量争议。“历史主题公园”一定不是历史街区的最佳归宿,真正有意义的历史应是与时俱进的:能够在与平民百姓的互动中融入当代生活,以新的身份和意义“活”下来。
“网络”的控制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解决途径:一方面,网络让历史名城的结构特征持续存在,这一抽象结构相比具象、符号化的城墙或其它建筑形式更具适应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获得新的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延续千年的城市结构特征必然具备其持续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它联系着城市中各个重要节点,承载着城市公共生活,达到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抽象网络控制下的建筑设计亦同,网格的抽象性和生长性给予了空间尺度和体量足够的自由度,使之能够适应当代的功能需求,并以合适的方式介入周边环境,生成舒适、宜人又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
本设计针对成都旧城,提取旧城北偏东30°街坊肌理、环城水系、正南北轴线三套网格,在城市和建筑设计阶段,通过城市基因性网格的叠加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和文化意义。
城市设计部分由朱晓东、孙子荆、梁淑莹合作完成
采访
1、毕业设计的体验会和之前课程设计有很大不同吗?
最主要的区别是16周的毕业设计相比低年级的课程设计更注重对问题的发现、聚焦和研究,也更加强调研究和设计的联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梳理自己本科期间设计关注点的机会。
2、过程之中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呢?
内心最深的感受是想念图书馆、建馆、台机以及期待返校。在设计上,最困难的其实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保持思考和设计的连续性。
3、疫情会不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影响?
会。没有对地段的亲身调研和体验,只能通过云端资料想象,必然有所局限;作息与家人不能同步,也是一个困难。
同时也有好的影响,比如线上的教学方式对设计汇报的要求更高,反复调整PPT的过程也是对设计思路的一次次反思和聚焦。此外,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韩孟臻认真、负责、耐心的线上教学,韩老师确实在努力最小化疫情对教学的影响。
4、毕业设计结束以后回望整个过程,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呢?
16周的周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更全面深入的思考,所以对自己的成果会有更强的把握和认知。在答辩完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后,深感可探究的议题还有很多,未来的路也很长。
2 为设计赋能的认知系统建构与实践
作者:文弘博(大五-建筑设计)
指导老师:周榕
我的毕设是一个建筑学研究的可视化系统。这个系统的提出时间比较早,但传统的图文结构在这种研究上局限性很大,尤其是知识之间的相关关系,很难通过文字表达。这导致了我们的研究案例很孤立,即工具限制了我们的学习和认知。所以我这个系统目的在于强调认知,而非简单的资料管理;它还包括其他的工具,比如时间轴、地理位置等。即是用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去回看我们的知识、去发现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一个作品的时空背景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信息都是以结构的方式储存的。同时,个人的结构也可以引入到别人的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