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现代化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节能低碳的观念更加重视,因此如何将节能环保的材料运用到家居建筑中去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将目光重新放在生土建筑上,希望能够通过古老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方式找的现代建筑生态环保的灵感。但是在生土建筑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技术和材料的不足会导致生土建筑在施工、抗灾害、通风、防水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改善,这就需要将生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理念有机结合。
一、生土建筑的概念
(一)土窑洞建筑结构
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建筑结构之一,是一种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节能环保的建筑方式。自二十世纪后期,我国开始进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体制改进的工作,同时窑洞建筑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过去的窑洞建筑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窑洞居住模式过于单一,在传统的窑洞建筑中通常都是一个窑孔为一个居住单位,而这样的设计形式在大的家族居住时有着很大的不便,经常会出现一个窑洞兼负卧室、客厅等多种功能,导致居住模式上的混乱。其次,设计不合理,导致居住条件过于简陋,在传统的生土窑洞建筑中,通常会出现光照不足、通风不畅、家居电器设备容易受潮的情况,这些现象都严重的影响着土窑洞建筑的居住质量,也阻碍了窑洞建筑的发展[1]。
(二)土坯墙建筑结构
土坯墙建筑结构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较为广泛,而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地域中,不同土质制作的土坯墙性能也会不同。在我国土坯墙的使用时间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这种建筑结构有着很好的稳定性能,能够抵御北方巨大的温度变化,可以制造出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同时拥有保温、透气、可再生、低消耗、无污染等优势。但是土坯墙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土坯墙在选材过程中缺少目的性,对不同材料的属性数据掌握不足,在制作生土材料时经常会将砂石放入其中降低了建筑材料的稳定性。其次设计上缺少科学的规划,在进行土坯墙施工时,通常都是由民间工匠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砌筑。最后,土坯墙在结构上不科学,经常会出现墙体较厚而整体强度低,施工时也没有明确的规范。
(三)夯土墙建筑结构
夯土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发展较好的一种建筑形式,许多古代夯土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在我国夯土建筑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当前我国依旧生活在夯土建筑的人数还有2亿余人。而在夯土建筑中也有许多优点是现代建筑中所不具备的。首先,夯土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能极佳,大部分夯土结构的墙体强度都可以达到4MPa到5MPa之间,对于一般的房屋建筑都较为适用。其次夯土建筑自身有很好的湿度调节能力,可以自动调节室内的湿度达到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水平。再次,夯土建筑属于墙体承重的结构形式,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减少房屋内木质梁柱的数量,有效避免室内出现大量虫蚁的情况。
(四)草泥墙建筑结构
草泥建筑是一种有纤维物质和泥土结合形成的一种建筑方式。在传统的建筑方式中草泥建筑在热阻性以及热惰性较强,因此草泥建筑室内会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在我国草泥建筑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在建筑上有着以下优点:首先建筑成本低、施工技术简单。在草泥建筑中材料都非常普遍,草是农作物中的稻草、泥土可以从田地间挖掘、木材来自人工林。其次节约能源,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由于冬季气候寒冷而且时间较长,在居住环境上需要将取暖作为重要标准。而草泥建筑有着良好的温度、湿度控制能力,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室内温度[2]。
二、生土建筑的现代化改进
(一)生土窑洞建筑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土窑洞建筑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还有着很多可取之处,因此可以参照现代化的建筑技术以及观念进行改造。从环保的角度讲,窑洞建筑是一种能够就地取材的建筑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对土地资源以及其他建筑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晚,而窑洞这种成本低技术简单的建筑形式更加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现代化的生土窑洞建筑中,通常会使用靠崖窑、下沉式窑洞这两种形式。靠崖窑一般深7到8米,宽3到4米,会在黄土崖的底边上施工,沿着崖边开出一排窑洞建筑。下沉窑洞主要是在山坡以及山沟壁等地形上使用,会选择相对平整的地形挖掘7米左右的方形深坑,然后在坑底部向四周挖掘窑洞,最后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四合院结构。地坑中心会挖掘一个水窑负责将雨水等引入蓄积起来。